早上刷牙看到牙刷上有血丝?喝凉水时牙齿突然酸痛?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症状,可能是牙周病给你的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。作为在医美口腔领域工作10年的编辑,今天想和大家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口腔"慢性"——牙周病。
新口腔健康调查报告显示,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,近90%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。很多人直到牙齿松动才意识到性,其实从牙龈出血到牙齿脱落,牙周病的发展往往需要经历5-10年。这个过程中,及时干预完全可以控制病情。
1. 刷牙出血像"草莓酱":健康的牙龈不会轻易出血,如果连续3天出现粉红色泡沫要警惕
2. 牙龈颜色变深:从淡粉色变成暗红色,可能伴随肿胀感
3. 牙齿突然"变长":其实是牙龈萎缩导致牙根暴露
4. 持续性口臭:牙周袋内的细菌会产生特殊异味
5. 咀嚼无力感:就像牙齿"踩棉花",可能是牙槽骨吸收的征兆
临床研究发现,重度牙周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常人高25%,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牙周病,血糖控制难度会明显增加。这是因为牙龈炎症产生的细菌和炎性物质,会通过循环影响全身。
对着镜子做个小测试:先用舌头舔牙齿表面,感觉是否有粗糙的牙结石;再用食指轻压牙龈,观察是否泛白后迟迟不红润;后咬合上下牙,体会是否有个别牙齿先接触。这三个简单动作能发现早期问题。
建议每半年做一次洁牙,就像给牙齿做"大扫除"。日常使用小头软毛牙刷,配合巴氏刷牙法(牙刷倾斜45度短距离震颤)。特别提醒吸烟人群,尼古丁会掩盖牙龈出血症状,更需要定期检查。
早期通过超声波洁治和龈下刮治就能有效控制。现在还有激光辅助治疗,出血少快。重要的是治疗后要坚持使用牙线清理牙缝,这是维持疗效的关键。记住:花在预防上的1块钱,相当于省下治疗时的100块。
如果已经出现牙齿松动也不要放弃,牙周夹板固定等技术能保住天然牙。关键的是打破"不痛不看牙"的错误观念,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牙周探诊检查,把疾病扼杀在萌芽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