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昆山亭林口腔门诊部的诊室里,总能看到一位佩戴细框眼镜的医师俯身耐心检查患者口腔状况。从业10余年的陆倩倩医师,用她特有的温和语调向患者解释:"这颗牙的龋坏深度接近牙髓,我们需要先做处理"。这样的判断背后,是她累计接诊超4000例患者的临床沉淀。
翻开陆医师的履历会发现,这位2014年荣获江苏腔临床病案大赛的医生,曾就职于口腔医院。问及为何选择来到社区门诊,正在为患者调整矫治器的她坦言:"在基层能更直接地解决百姓日常口腔问题"。正是这份务实精神,让她熟练掌握从儿童乳牙保健到老年全口修复的全周期诊疗技术。
门诊护士长回忆说:"陆医生接诊复杂根管病例时,常常主动延长下班时间"。去年一位需要即刻种植的商务人士,就是在陆医师协调下完成了当天检查、方案设计、术前准备的全程服务。这种又不失严谨的工作模式,逐渐形成了她的个人诊疗特色。
不同于某些医生晦涩的术语,陆倩倩擅长用生活化比喻解释病情。面对担心矫正疼痛的青少年,她会说:"就像穿新鞋需要适应期,牙套的力度是经过精密计算的";给选择种植体的老年人讲解时,则用"好比建房打地基,骨量充足才能长期稳固"这样通俗易懂的表述。
这种沟通方式带来的直接是治疗配合度的提升。数据显示,经陆医师接诊的矫正病例平均治疗周期比预期缩短15%,这与其注患共识建立的诊疗理念密不可分。一位完成正畸治疗的大学生反馈:"每次复诊陆医生都会用口腔模型演示进度,让人特别安心"。
在美容冠修复领域,陆倩倩坚持"微创优先"原则。她常用的超薄瓷贴面技术,薄可达0.2毫米,极大保留健康牙体组织。对于需要种植修复的患者,她会综合考量咬合关系、骨密度等要素,曾为一位骨质疏松患者成功实施即拔即种手术。
值得一提的是,陆医师在牙体保存治疗上有独到见解。面对可修复的疑难病例,她总是优先考虑活髓保存方案。"牙齿是有生命的器官"这句话常挂在她嘴边。这种尊重原生组织的治疗哲学,使得经她处理的牙齿五年存活率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尽管临床工作繁忙,陆倩倩仍保持每年参加3-4次培训的习惯。去年她专程赴上海学习数字化矫正技术,现在门诊30%的矫正病例已采用数字化方案设计。同时作为多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作者,她特别关注牙周健康与正畸治疗的关联性研究。
在昆山亭林口腔门诊部的展示墙上,陆医师的治疗照片按年度整齐排列。从早期传统矫正到近年隐形矫治,从简单充填到显微根管,这些真实的治疗记录,默默述说着一位口腔医师十年如一日的坚守。对于寻求品质口腔服务的市民而言,这份看得见的成长轨迹或许是可靠的就医指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