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刷牙出血、牙龈红肿可能是牙周病的前兆!”这是许多患者在口腔检查时常听到的提醒。作为口腔健康的隐形,牙周病的危害远超大众想象——它不仅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,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疾病。今天我们就来系统了解这种困扰35岁以上人群的高发口腔疾病。
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(牙龈、牙槽骨等)的慢性炎症。初期表现为刷牙出血、牙龈肿痛,此时若及时干预完全可以控制;若任其发展,就会出现牙龈萎缩、牙根暴露,终导致牙齿松动移位。临床数据显示,我国35岁以上人群牙周病患病率高达80%,但主动就诊率不足20%。
当您出现以下情况时就要格外警惕:晨起口腔异味明显,刷牙时牙刷带有血迹;吃苹果等硬物时留下血印;牙龈颜色变得暗红且质地松软。这些症状表明牙龈已处于炎症状态,需要牙周治疗。
根据病情发展阶段,治疗方式各有侧重:对于轻度患者,通过超声波洁治(洗牙)配合漱口水即可控制;中度患者需要龈下刮治清除牙结石;重度患者可能需配合牙龈翻瓣手术。值得注意的是,牙周治疗是序列性治疗,通常需要3-4次复诊才能完成全口治疗。
预防胜于治疗,做好日常护理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:选择小头软毛牙刷,采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与牙龈呈45度角);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;每半年进行一次洁牙。特别提醒吸烟人群,尼古丁会加重牙周组织,戒烟是改善牙周健康的重要措施。
很多患者担心“洗牙会让牙齿变松”,这其实是误区——洗牙清除的是本不该存在的牙结石,牙齿松动是牙周病发展的结果。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的牙齿敏感,使用感牙膏1-2周即可缓解。规范治疗后,90%的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。
需要提醒的是,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会加重牙周病进展,这类患者更需要定期进行牙周维护。如果发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持续超过一周,建议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的口腔科就诊,由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