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?吃苹果留下血印子?很多人以为只是"上火",其实很可能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。作为口腔健康的"隐形",牙周病在我国成年人中患病率高达90%,却常常被拖延到牙齿松动才就医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口腔问题。
当牙菌斑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,细菌会刺激牙龈发炎。如果不及时清理,这些"细菌社区"就会钙化形成牙结石,像水泥一样牢牢附着在牙齿根部。此时普通刷牙已经无法清除,牙龈会从粉红色变成暗红色,出现肿胀、出血等症状,这就是牙龈炎阶段。
如果继续发展,炎症会向深层蔓延,牙周韧带和牙槽骨,形成肉眼可见的"牙周袋"。这时咀嚼无力、牙龈溢脓、口臭加重都会陆续出现,终导致牙齿移位甚脱落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过程往往不痛不痒,等察觉到牙齿松动时,骨质流失通常已超过50%。
1. 吸烟者:尼古丁会收缩牙龈血管,掩盖出血症状,实际病情往往比看起来
2. 孕妇:激素变化会加重牙龈炎症,建议孕前做好口腔检查
3. 糖尿病患者:血糖控制不佳者更容易发生牙周感染
4. 牙齿排列不齐者:清洁死角多,菌斑容易堆积
5.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:如抗抑郁药可能引起口干,减少唾液保护作用
6. 有家族史者:遗传因素会影响免疫系统对细菌的反应
正确刷牙:建议使用巴氏刷牙法,牙刷斜45度朝向牙龈沟,小幅震颤清除菌斑,每天少2次,每次3分钟。
辅助工具:牙线能清理牙缝,冲牙器适合戴牙套人群,间隙刷可用于牙周病患者较大的牙缝。
定期洗牙:每6-12个月清洁一次,清除牙刷够不到的结石。
及时就诊:发现牙龈出血、退缩等异常,应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。
系疗:已确诊的患者需要序列治疗,包括龈下刮治、根面平整等处置。
洗牙会让牙缝变大?
这是典型误区。牙缝本就是被牙结石填满的,清除后暴露出真实状态。不及时处理,牙缝反而会因骨质流失越来越大。
治疗很痛苦吗?
现在有超声波洁治和显微牙周治疗,配合表面麻醉,不适感已大大降低。
能吗?
早中期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发展,但已的骨质不可逆,因此早期干预尤为重要。
1. "牙龈出血是刷牙太用力"——恰恰是刷得不够干净导致
2. "牙齿不疼就不用看医生"——牙周病早期往往没有疼痛
3. "老掉牙是正常的"——大多是牙周病长期发展的结果
4. "漱口水可以替代刷牙"——只能辅助,无法机械清除菌斑
维护牙周健康其实就像养护植物,需要日常细心清洁和定期护理。下次发现牙龈出血时,别再用"上火"自我安慰,及时行动才能守住口腔健康的道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