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刷牙时经常出血,或者感觉牙齿有点松动,可能牙龈已经亮起了红灯。牙周问题看似不起眼,但长期忽视可能导致牙齿脱落。今天就带你了解牙周治疗的,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说清楚该怎么办。
当牙菌斑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,就会引发牙龈炎——表现为红肿、出血。如果此时不干预,细菌会逐渐牙槽骨,发展成牙周炎。很多人误以为"刷牙出血是上火",其实80%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,只是早期不痛不痒容易被忽略。
除了刷牙出血,还要留意这些细节:牙龈从粉红色变成暗红色、牙齿缝变大、口腔异味反复出现、吃东西时牙齿使不上劲。更的会出现牙龈萎缩、牙齿移位。建议每年洗牙时请医生做一次牙周探诊检查,用工具测量牙龈沟深度,3mm以上就要警惕。
针对早期牙龈炎,一次洁牙配合正确刷牙就能逆转。如果是中度牙周炎,需要做龈下刮治——用特殊器械清除牙根表面的牙结石和菌斑,这个过程通常分2-4次完成。对已经出现骨缺损的病例,可能配合激光治疗或引导骨组织再生术。记住:越早干预,治疗越简单。
现在的牙周治疗早已升级。术前会做局部麻醉,刮治过程更多是酸胀感而非疼痛。像超声波洁牙仪这类设备能大幅减少不适,术后2-3天可能会有轻微敏感,用感牙膏就能缓解。关键是要克服心理恐惧,及时治疗反而能避免将来更遭罪。
治疗后维护更重要:每天要用牙线清理牙缝,巴士刷牙法(45度角震颤)比横向拉锯式刷牙有效3倍。建议配置冲牙器和牙间隙刷,吸烟人群要特别注意,尼古丁会加速牙槽骨吸收。每3-6个月的维护不能省,这和汽车定期保养是一个道理。
很多人问:"治疗完牙齿会松动吗?"实际上,已经松动的牙齿在经过规范治疗后,由于炎症消除可能会暂时感觉更松,但随着牙周组织修复会逐渐稳固。另一个误区是"洗牙把牙缝洗大了",其实是原本被牙结石填满的缝隙暴露出来,早发现反而能阻止问题恶化。
比起种牙动辄上万的费用,早期牙周治疗性价比高得多。健康的牙周组织不仅能保住天然牙齿,还直接影响全身健康——研究显示牙周炎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。下次刷牙时多留意牙龈状态,发现问题及时就诊,这才是真正的"爱牙捷径"。